打开新窗口查看

附件尺寸:73.11 KB
打开新窗口查看

附件尺寸:19.62 KB
前排(自左至右):蔡元翠、木慧珍、董玉英、孙丽君
后排(自左至右):王力青、周正强、倪鸣亮、曹胜利、林敦和
当年有志为国捐,青春热血北疆献,
且看楼主经历广,各项行动震心田。
一生漂泊一生蹉跎,一路坎坷一路磨难,再回首已是白发苍苍满目创伤!
人生原有爬不完的山,人永远在突围之中。付出和回报,或许是相等的。我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,我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,我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。人总要有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去进取。当人生的付出得到回报的时候,也是人生最快乐、最幸福的时刻。我的一生使我懂得挫折能使人变得更坚强。逆境造就人才,只有逆境中出来的人,才懂得珍惜光阴,才懂得进取,才懂得成就来之不易。
人生的道路,人生的回忆,就是对人生的感悟;人生的逆境,人生的坎坎坷坷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敢面对现实,意志消沉自暴自弃。现实不可改变,但是看法可以改变。面对人生,面对走过的路程,要坦然的面对;正确地对待、正确地去认识,从中找出进取的途径来。
遥想当年,英姿勃发,豪情满怀的我们,渡长江,跨黄河,西出阳关,奔赴边疆。在那千年沉睡的沙漠里,曾埋下了建成塞外江南的美好理想;在那万年高耸的雪山顶上,还闪烁着我们振兴中华的希望之光。二十多年的边陲生涯,酸甜苦辣,百味尽尝。它不仅赋予了我们强壮的体魄,更赋予我们百折不挠、奋斗不止的精神力量。那万里之遥的第二故乡,不思量,自难忘,魂牵梦萦,绵绵情长! 而今,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未改鬓毛衰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,距今已经五十多年了。当年,作为上海知青,我们响应祖国的号召,参军支边,汇集在天山山脉南疆阿克苏的托木尔峰下,开始了屯垦戍边的那一段经历。二千多名战友分别于六三、六四、六五年从上海进疆,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本世纪初,又陆陆续续回到故乡,现在仍留在博士山脚下的战友已所剩无几了,可这一段西北边陲的岁月,我们无法淡忘。
我曾与当年自己所在连队的挚友说起:多少回,思念牵挂战友;多少回,吟怀第二故乡——曾经在四团激情燃烧的那些日子,虽坎坷动荡,但梦牵魂萦,在脑海浮现回想;尽管那些远去的日子影踪飘忽,几多无奈、几多迷惘,但毕竟战友的深情,在时间的每一刻度里,曾经装点了生活的色彩,浸润了美好的遐想,也挤满了生存的艰辛,充盈了生命的顽强……
是的,我们的人生在那戍边疆土的热潮中拉开序幕,我们的青春在那托什汗河的涌流中开始启航。我们曾在那里播种,播种的是一次次希冀与理想——“屯垦戍边,巩固国防”,伟大的理想,曾在我们青春的旗帜上激荡;我们曾在那里收获,收获的是一次次奋进与坚强——“手握银锄,耕耘边疆”,辛勤的汗水,浇灌了冰山雪莲的迎风怒放。往事如烟,时光荏苒,南疆的沙枣花一定仍在低吟着上海知青的千古绝唱;弹指一挥,两鬓斑白,铭心的战友情依然还在延续着四团战友的年轮沧桑……
曾记否,当年我们正在生长发育,而历史的车轮就把我们载到遥远的边疆。那一条条笔直的田埂,留下了我们坚实的脚印;那一副副沉苛的重担,磨肿了我们柔嫩的肩膀;修大路、筑堤坝、挖冻土、建水库,哪一处工地没有我们的身影?插秧、浇肥、割稻麦、掰苞谷,哪一样农活能抑压我们的昂扬?甜菜馒头、玉米糊糊,对我们来说是海味山珍;地窖、土屋,更是我们珍爱的营房。那时,我们多么热情而单纯,可是,生活的磨练,没有能把我们压垮。虽然我们远离了校门,却从社会中读懂了人生;艰辛的日子使我们成熟,坎坷的经历使我们成长。当返回自己的故乡,我们又扬起生命的风帆,用理智去面对生活的新的远航。因为,生活是一种承诺,我们曾用自己的双手筑起温暖,挡住博士山下严冬的冰寒;我们曾靠自己的辛劳植起绿荫,遮住戈壁滩上酷暑的骄阳。所以,我们至今也仍然会从容淡定,让微笑构筑生命的纯粹——而不论世事是如何无常。
也许,因为有了这一段生活的磨难,我们更领悟了励志的内涵与启迪;也许,因为有了这些年岁月的历练,我们更懂得了生命的真谛与寻常。是的,一份阅历是一份积蓄,一番感悟是一段华章。那段经历,我们不会忘记;那段历史,人们更不会遗忘。我们的经历,并不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诗,它是阳光与风雨的搏击,是希望与沮丧的对抗;那段历史也不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,它是欢乐与痛苦的交织,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——它们是一次蹉跎岁月的生命畅想!
火腿老法师 最后编辑于 2015-06-25 12:35: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