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为引用内容:以下是引用我走走我停停在2012-8-31 11:58:00的发言:
123WXM:您上传央芭的照片太漂亮了,我们怎能与之相比,只是当时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罢了。返城后,也是总有“娘子军”的情结,不管是央芭,上芭,辽芭,广芭,天芭都去看,只是没有您的摄影技术和条件,舞台照很难掌握,一般都要看多次演出,才能在适当时间抢拍。感谢您精彩的照片!一定像您说得那样“我走走我停停,我看看我想想,我听听我唱唱,我忆忆我写写,我说说我传传”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!(迟复请谅解)
[quote]以下是引用123wxm在2012-8-3 11:56:00的发言:
襄河文艺宣传队——往事回忆。
见您“我走走我停停”大作,回忆当年襄河文艺宣传队二三事。文中提及中央芭蕾舞团。正好,我前些年在观看中央芭蕾舞团演出《红色娘子军》时,拍了1500多张照片,昨晚稍稍挑选了数张发上网,供襄友比对。襄河文艺宣传队的演出具有较高水准的。当年宣传队也有许多知青粉丝的。
我走走我停停、我看看我想想、我听听我唱唱、我忆忆我写写、我说说我传传。峥嵘岁月,而今漫步从头越!!!
[/quote]
谢谢“我走走我停停”的褒奖。
也高兴的看了您们回襄河的演出,十分精彩,吹、舞、歌、诵,各显其能,独舞、朗诵、合唱样样精彩,还当年之风采,展现今之华彩,忆襄河之友情,畅未来之美景。而且接待安排组织的很到位。
当年襄河往事常常浮现脑海,宣传队的演出还是十分精彩的!终生难忘。
摄影目前已是十分普及的事了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大家都能够拍出优秀的作品,多实践,只是掌握摄影须遵循减法原则,其他黄金分割原理(0.618),有近有远等。摄影是我副业,文字才是主业。对当年的一些大型剧目基本烂熟于心,中芭比较硬朗、上芭以优美闻名,广芭南方特色艳丽。如看中芭演出的《天鹅湖》与俄罗斯莫斯科皇家芭蕾舞团的演出迥然不同,俄罗斯毕竟人家是芭蕾舞的鼻祖。我曾在北京看和到莫斯科看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演出的《天鹅湖》都不一样,虽是同一团队。
当年知识青年返城回上海后,大部分时间在文化部门工作。我在上海曾经组织办过几个摄影学习班(初级、中级班),请《文汇报》著名新闻记者徐裕根来讲“新闻摄影”;请《新民晚报》著名体育记者夏永烈来讲“体育摄影”;请《新民晚报》著名舞台摄影记者来讲“舞台摄影”;请上海“中国照相馆”著名的人像摄影家殷孟春等来讲“人像摄影”等。我至今还保留当年他们讲课的录音。在组织办班时,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,而且结认了当年上海摄影界许多著名的摄影家。学生来自各行各业,人脉陡增,日后又成为好朋友。
下乡前,在上海曾经向上海京剧院《智取威虎山》剧组的著名京胡琴师陈立中学过京胡,陈老师的父亲是原上海戏曲学校的校长。陈的爱人也是演员,陈老师有二儿一女,大儿子在工业战线,老三小儿子因有一副好嗓子,又受到家庭的熏陶,学习京剧,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招走,正规学习,当然也凭其父亲的影响,中央当年主管首长(夫人)点名,进入大学学习就顺其自然了。去陈家,陈老师给我们看《智取威虎山》剧组参加1964年全国现代京剧汇报演出中,毛主席、周总理等中央首长接见的照片。《智取威虎山》红后,上海曾经排练演出过交响音乐《智取威虎山》,由上海京剧院《智取威虎山》剧组、上海交响乐团、上海合唱团联合组织演出(当年上海合唱团和上海交响乐团还没有合并)。陈老师专门请我去看彩排,听他对演奏人员讲解如何根据剧情处理音乐,受益匪浅。上海合唱团著名指挥家司徒汉是上海著名开展群众合唱的音乐家、指挥家,曾经到朝鲜抗美援朝战场慰问中朝子弟兵,出生入死,著名的《阿诗玛》电影的作曲亦是司徒汉。我曾去司徒汉家,他平易近人,十分友善,聆听他根据剧情创作谱曲,很受启发。他有两个二儿子,无一人从事音乐工作,小儿子在上海油画雕塑室,爱人是上海歌剧院演员,相比之下那可严肃了。上海歌剧院曾经演出的《小刀会》红极上海滩。陈家和司徒家都住上海静安区胶州路。离我在上海的工作单位不过几百米。
音乐陶冶情操,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。
祝您们此次返襄河收获颇丰。